新派訊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
在濰坊,“三個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有力推動了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進入新時代,我市把推進共同富裕作為拓展創新“三個模式”的新目標,立足共富所向、群眾所需,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引領保障共同富裕落實落地。
選育“頭雁”帶領共富、“四社共建”興業共富、精準幫扶助力共富、模式輸出共贏共富,我市因地制宜、精準開方,打破制約村莊發展的“銅墻鐵壁”,將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共富經濟的版圖越拓越寬,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共富成果越來越多。
全國文明村濰坊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村貌
選育“頭雁”帶領共富
通衢連阡陌,村居美景如詩畫。漫步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一半煙火一半詩意,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教育培訓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間,鄉村振興彈奏出最動人的音符。
一個曾經無資源、無區位、更無產業優勢的窮村、弱村,是如何轉身成為一個戶均年收入超10萬元、村集體年收入達140萬元的“全國文明村”的?“我認為庵上湖實現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了黨的領導,以黨建引領抓發展、強治理。”庵上湖村黨支部書記趙繼斌總結。
作為“領頭雁”,趙繼斌既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也是具體實踐者,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抓產業推動村莊長效發展,抓治理培樹和諧文明村風,讓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一粒種子可以喚醒一片泥土,一個黨支部可以帶動一方經濟。為讓庵上湖這樣的強村發揮帶動作用,讓更多村莊享受到高質量發展紅利,五圖街道圍繞庵上湖村劃定周邊20平方公里、覆蓋23個自然村1.3萬人建設方庵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并成立了產業發展黨委,趙繼斌兼任片區黨委副書記。“聯村共富,支部聯建是首要一環,就是讓一村發展優勢轉化為23個村集中連片的發展動能。”趙繼斌表示。
扎根農村,富裕一方百姓。在濰坊,不僅有昌樂縣庵上湖村趙繼斌、坊子區洼里村劉向東、安丘市謀家河村李學海等這些名聲在外的“領頭雁”,還有許多在默默奉獻的“領頭雁”,他們像濰坊大地上的星火,點燃了廣袤田野上的創新元素,升騰起奮進的力量。
跑出共富“加速度”,“領頭雁”之于一方水土、一方群眾的重要性被一再證明。我市實施“頭雁領航工程”,著力打造堪當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重任的鎮、村帶頭人隊伍。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鎮街黨政正職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大力選拔政治過硬、熱愛“三農”、熟悉基層、善抓黨建的優秀干部到鎮街特別是山區鎮、庫區鎮、偏遠鎮擔任黨委書記。深化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專業化管理,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全市涌現出一大批新時代王樂義式的“領頭雁”,在圓夢鄉村共富的沃野上大展身手、各領風騷。
濰坊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村民在采摘辣椒。
“四社共建”興業共富
從“土里刨食”的傳統農業到“土里掘金”的鄉村振興典范,變化不可謂不大,怎么做到的?近日,記者帶著問號走進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通過與村黨支部書記孫國貞面對面交流以及實地采訪,“問號”漸漸變成了“嘆號”,原來,答案藏在“四社共建”里。
“四社”是指農村社區(村)、供銷社、農民合作社、農村信用社(金融機構)。近年來,南小王村積極探索發展土地合作社經營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探索逐步推動土地集約化、管理智慧化、產業多元化、發展片區化的“四化”融合機制。
“2008年9月,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供銷社以技術入股,我們成立了青州第一家由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晟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信用社貸款提供啟動資金,發展高效農業,村集體年收入100余萬元,戶均增收3.5萬元。”據孫國貞介紹,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5000畝,建成高標準蔬菜大棚1080個。在4月23日發布的第一批濰坊市數字農業十大典型應用場景中,南小王村“物聯網+設施蔬菜”模式名列其中。
農業產業的升級,離不開項目。“這幾年我們相繼引進天祿農業、澤遠食品等龍頭企業,打造起一個集蔬菜育、產、儲、工、運、銷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年產值6.5億元。”孫國貞說。
從單一種糧到走出一條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從千方百計賣菜到坐在田間地頭就能把菜賣到全國各地,從以前村民四處打工到如今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的南小王村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村不但建起了居民樓、助老食堂,還有老年幸福院,村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費入住。”村民楊秀花直言生活是越來越有奔頭。
強村富民,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南小王村再添新實踐,“四社共建”映紅了村民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探索“黨建統領、四社共建”助推共同富裕新模式,濰坊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村)的組織優勢、供銷社的資源優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經營優勢和農村信用社(銀行)的金融優勢,通過村社共建、大田托管、信用互助等10種形式,大力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目前,全市已建設“黨建統領、四社共建”示范點181處、示范社區(村)803個。今年以來,服務農民19萬戶,帶動村集體增收5711萬元、村民增收1.6億元。
模式輸出共贏共富
作為蔬菜產業大市,如何充分發揮設施農業這一特殊優勢,讓模式輸出遍地開花?壽光有答案。
前不久,內蒙古首個“壽光模式”對外輸出標準化設施農業園區項目——山東壽光·興安農墾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項目在興安盟正式開工,這一創新舉措,標志著興安盟與壽光市在農業領域的深度合作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近年來,壽光市以蔬菜產業跨區域黨建為引領,通過‘黨建搭臺,蔬菜唱戲’,充分發揮壽光蔬菜全產業鏈優勢,全面推動模式、標準、技術輸出,實現了項目共建、人才共育、群眾共富。目前,已與雄安新區、重慶開州、湖北黃岡、新疆喀什、西藏白朗等30多個地區開展聯建,在外建設超過100畝的園區達到99個,常年有8000多名農民技術員在外地指導蔬菜種植,全國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洪科表示。
壽光蔬菜產業集團與西藏白朗合作建設的現代農業園區
跨越山川大海,共享“致富密碼”,壽光市創新“黨建引領+項目牽引”機制,全方位推動“模式輸出”;創新“標準制定+示范推廣”機制,全領域推動“標準輸出”;創新“多方聯動+全程服務”機制,全鏈條推動“技術輸出”。
為幫助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發展蔬菜產業,壽光市連續3年承辦日喀則市村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承接5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到壽光掛職鍛煉,擇優輸送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10余名技術員,手把手教當地群眾種植蔬菜。目前,日喀則市白朗縣建設蔬菜大棚2200多個,種植面積1.7萬畝,以1.28%的可耕地產出了占農牧業總量41%的效益,成為西藏名副其實的“菜籃子”。
“從2022年開始,我們村與雄安新區東壘頭村以‘支部聯建、產業共建’的方式,合作共建現代化智慧農業園區,由我們村提供從園區建設、種植管理到蔬菜銷售的全鏈條服務,僅一年的時間就幫助東壘頭村14戶農戶年增收20萬元以上。”剛被表彰為濰坊市“興村治社好書記”的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告訴記者。
為推動“壽光模式”在雄安新區落地,壽光選派3名熟悉農業的正科級干部到雄安掛職,分2期舉辦雄安新區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首批6個村結對共建的450畝蔬菜園區已建成投用。
不教會不撤離,不豐收不脫鉤。據了解,下步,壽光市將大力實施“農業再出發”行動,以蔬菜產業跨區域黨建為引領,持續實施“賈思勰·新農人行動”,讓“壽光模式”“綠”播全國。
一地富了不算富,全國都富才算富,“壽光模式”花開全國只是濰坊模式輸出的一個縮影。眼下,濰坊正以開放的胸襟、共贏的思維輸出“三個模式”,帶動更多地區、更多農民共同富裕。
發展未有窮期,新征程上,濰坊初心如磐、篤行致遠。
新派融媒體記者:劉杰/文 王嶠/視頻
圖片均為資料圖
編輯:馮淑杰
一審:馮淑杰 二審:王潔鈺 三審: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