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今年65歲的張竹林是濰坊高密人,一位根植家鄉文化的音樂作詞人。以文字記錄時代、用音樂傳遞情懷,四十余首歌曲是他對家鄉濰坊高密的深情告白。作為一名鄉土文化守護者,張竹林正在努力將“紅高粱”化作流淌在濰坊高密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張竹林(左)與音樂人王冬討論新歌創作。
用歌詞對紅高粱文化進行再創作
3月21日,張竹林正在工作室里伏案疾書,寫新作品的結尾。對于張竹林來說,即使作品寫完,若達不到心中的預期,創作便沒有徹底結束。對于如何讓自己滿意,張竹林也說不出具體的標準來。他說,大抵是先讓自己感動,再使每一位聽者動容。春風吹進張竹林的工作室,屋內的竹林盆栽沙沙作響,陽光肆意落在他的手稿上。張竹林放下手中的筆,坦言道:“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會選擇用手機記詞,靈感來得飛快,將其記錄完整便可,若是遇到需要不斷打磨的,才會在紙上寫了又寫、改了又改。”
提起濰坊高密,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紅高粱。紅高粱是濰坊高密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其美學價值貫穿于自然、人文和精神多個維度。從紅高粱隨風搖曳的壯美景觀,到人民生活中承載的情感記憶,再到文學作品中所賦予的頑強生命力與抗爭精神,在張竹林看來,紅高粱文化匯聚了濰坊高密獨特的地域氣質,是濰坊高密人精神世界和生活風貌的生動體現。
??張竹林工作室案頭有一株干制的紅高粱穗,穗芒倔強挺立。“你看,這稈子雖細,遇風沙不折腰;穗子雖沉,經霜雪更紅艷。”張竹林拿起它,讓記者撫摸感受。基于紅高粱,近年來,張竹林創作了《我的紅高粱》《紅高粱謝恩酒》《高密,我以高粱的名義喜歡你》等作品。其中,《紅高粱謝恩酒》入圍2019首屆感動中國詞曲作家音樂盛典,他說:“運用豐富的歌詞元素,對紅高粱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行藝術再創作,以更具感染力和傳播力的方式,使紅高粱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走向更遠的地方,這便是我當初成為一名作詞人的目的。”
扎根鄉土寫歌詞推介家鄉
張竹林曾是一名新聞從業者。多年的新聞從業經歷讓他對生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這段經歷也深深影響了他后續的歌詞創作。“1987年我進入新聞行業工作,做媒體人的那些年讓我深入了解了高密的歷史、民俗文化和人民生活。我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也更加關注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這些都為我后來的歌詞創作提供了方向。”張竹林說,自己從小喜歡音樂,在參加工作之后,文字功底得到提升,也有了許多靈感,因此開始嘗試著利用業余時間作詞,直到現在都沒有停止創作。
2010年,因工作調至高密市文廣新局的張竹林擔任起首屆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的總導演。“舉辦紅高粱文化節,對于充分展示濰坊高密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形象有著重要的意義。策劃節會活動時,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一定要讓節會成為文化交流、宣傳推介、合作共贏的盛會,讓家鄉以后能整合‘紅高粱’文化資源,打響‘紅高粱’文化品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回憶起當時的“臨危受命”,張竹林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將節會辦好。
??那一年的紅高粱文化節辦得風生水起,以“薈萃高密民間文化藝術,整合紅高粱文化資源,打響紅高粱主題文化品牌,構建文化名市新格局”為主題,歷時7天。其間,還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精品展、高密民間特色文化藝術品展、名家書畫展、高密茂腔演出周等活動,不僅讓“紅高粱”成為濰坊高密的一張文化名片,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這片地域的魅力。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也可以在多個方面發揮作用。近年來,以文化賦能產業發展已成為趨勢。“在文化傳播、產業升級、創業扶持以及旅游服務等多個領域,歌曲是激活地域發展潛能的關鍵要素。”張竹林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展示了茂腔小唱作品《噴香噴香的高密爐包》的歌詞。歌曲以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風格,將濰坊高密爐包的獨特風味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唱四方,其廣泛的傳播不僅讓濰坊高密爐包走向全國各地,更成功打開了國際市場。
談及未來,張竹林說:“高密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形成了完整的非遺整體性保護傳承體系。今后,我想以它們為素材寫出更多的歌詞,展現出高密的城市魅力與產業繁榮發展的盛景,讓更多人了解高密,愛上高密。”
新派融媒體記者:馬宇琪/文圖
宋壽爽/視頻
編輯:平小娜 張興紅 賈春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