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挖掘更好濰坊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激揚爭先銳氣,展現拼進姿態,奮力打好革新突破的發展硬仗,省市主流媒體聯動策劃、協同采訪,講好更好濰坊發展故事。繼《大眾日報》于4月14日至16日刊發《濰坊改革創新一線蹲點記》之后,濰坊市融媒體中心接續推出《更好濰坊高質量發展邏輯解》系列報道,深入解讀濰坊推動改革創新的實踐路徑,探析濰坊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新派訊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數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建成近800家助老食堂,日均服務老年人3萬多人次;在全省率先創新推行“社區微業”精準就業服務,覆蓋285個社區、200多萬名群眾……這是記者近日在濰坊城鄉采訪中獲得的一組有溫度的數據。
人民城市為人民。保障民生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一方面提供普惠均衡的服務供給,一方面構建就業創業空間,這正是城市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建設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是濰坊這座城市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城市的發展向度。鍛造發展實力,提升城市品質,共建美好生活,濰坊市找準了產業、城市與民生發展互動的辯證關系,探尋出一條以人為本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成功路徑。
實現智能化、機械化的壽光蔬菜大棚
厚植“實力強”的新質動能
筑牢為民富民堅實基礎
以新質動能優化城市功能,以新質生產力激活城市動能,濰坊著眼于壯大城市“家業”,致力于推動區域經濟提質增效,找準了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關鍵。
在位于昌邑的浩信汽車輕量化智能制造中心,機械臂、傳送帶、機器人與數控機床之間配合默契,電機殼、飛輪殼、變速箱殼體、輪轂等一個個簡單而精密的零件快速下線。
城市的新質動能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濰坊,不乏浩信這樣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煥新升級的企業。
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促進、同頻共振,濰坊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存量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全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要義就在科技創新,在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在農業領域,壽光蔬菜產業集群以智能溫室系統構建“田間—云端”數字化體系,技術方案輻射數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密市姜莊鎮的智慧農場借助濰柴雷沃研發的AI作物生長模型,實現了小麥返青期灌溉量的精準預測;在濰城區,綠野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小麥提前10天收割,畝均增產20千克……眾多像這樣的技術新突破,印證了濰坊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直面“無人區”的勇氣和布局未來產業的戰略定力。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新春伊始,濰坊新開工272個重點項目,其中,濰坊高新區新型儲能電池生產應用及新能源產業園建設項目,將建設新型液流儲能電池及儲能電站生產車間、光儲燃荷一體儲能生產車間、儲能示范電站車間、新能源研發及測試中心等,助力濰坊搶灘產業新藍海。
濰坊的民營企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創新動能。作為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濰坊富源增壓器有限公司把科技創新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主攻高速渦輪機械技術,專注深耕細分領域,聯動上下游企業,提升全產業鏈附加值,成為以創新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
2024山東民營企業百強系列榜單中,濰坊31家企業入選2024年山東民營企業200強,13家企業入選2024年山東民營企業創新100強,以全省第二的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從項目建設到企業發展,一條發展脈絡清晰可見:搶灘新技術、進軍新產業、擁抱新經濟成為濰坊突破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城市動能的活力源泉。
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打造融入“一帶一路”、雙循環重要支點城市,濰坊全面構建戰略引領、區域協同、市縣一體的立體化發展矩陣,以優越的開放環境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著廣闊空間。
濰坊高新區鳥瞰圖
堅持“品質優”的發展內涵
建設近悅遠來魅力之城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新區全域國際化城市設計總設計師王明竹表示,“城市不應只是從空中看起來漂亮或表面看起來嶄新,而是應該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精致空間。”濰坊市順應城市發展規律,以市民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群眾,用優質的供給服務群眾,大力推進內涵、集約、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濰坊市新創建5條省級美麗幸福河湖,打造4個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被國務院評為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評估全國第4,獲評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
峽山區成為全國首家“全域零碳景區”,入選全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土地安全利用、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成為全省標桿,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在濰坊大地徐徐鋪展。
織密民生服務網,濰坊在全省率先布局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擁有青州博物館、臨朐博物館2家縣域國家一級館、數量全省最多,城市書房、鄉村文化書屋遍布全域。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造福于民,以高品質人文環境潤澤于民。鄉村有特色,城市有活力。
在城區,百余個城市更新項目讓城市與日俱新,打通26條市區未貫通路、青銀高速市區段免費通行讓車暢其行、物暢其流。中心城區“七河”提升,打造特色濱水空間;海綿城市建設全省領先;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群眾2.2萬戶;1000多處城市公園、14座高標準體育場讓群眾“開窗即見綠、出門即鍛煉”。
在鄉村,7個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384個省級和美鄉村串珠成鏈,33萬戶美麗庭院點綴鄉村、占比超50%,城鄉環衛一體化、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領跑全省,人在畫中、村在景中的田園生活隨處可見。
聚力“生活美”的奮斗目標
建設暖民安民幸福家園
把群眾的“微笑曲線”、幸福指數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在濰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落地為優質服務供給。
在壽光市洛城街道屯西社區老年食堂,每天中午都會有4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來這里就餐,社區的老人們只需交一元的費用,其余費用由集體承擔。“老人們在這里吃飯跟居家養老一樣,上午在老年活動室鍛煉鍛煉,看看電視,中午就來這里吃飯,子女們也放心。”屯西村黨支部書記葛茂學說。
濰坊市把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作為群眾幸福生活的“標配”,民生支出占比連續保持在80%以上,普惠性公共服務品質不斷提質升級。基礎教育成為業內樣板、職業教育塑成全國示范;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連續7年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8.45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康寧、8792家醫療衛生機構筑起健康防線。二級三級公立醫院42家,數量全省第2;創建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和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各5個,總數全省第1。
“85后”小伙張良結束“北漂”返鄉創業,依托濰坊市大學生“完整就業”服務站,以在校大學生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為服務重點,匯集就業規劃指導、技能培訓、就業信息發布等內容,幫助近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濰坊創新“完整就業”服務模式,以全鏈條服務助推高質量充分就業,著力幫助大學生群體從“能就業”到“就好業”。突出抓好穩就業、增收入這件民生大事,濰坊市還創新打造22處“零工客棧”,年服務零工達到380萬人次,人均月務工收入增加一千元以上。
在濰坊,“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是可見可感的生動實踐:社區黨組織領辦“紅色物業”,為老舊小區提供規范周到的物業服務,“鳶都紅管家”等黨建品牌在全省推廣;馬扎議事、百姓茶社讓基層事務由“為民做主”轉向“由民做主”。
“一枝一葉總關情”,清代濰縣縣令鄭板橋的這句詩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在濰坊這片文化厚土上傳承已久,涵養為一座城市的氣度。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濰坊,“中國畫都”浸潤著千年丹青翰墨、“金石之都”涵養著一座城市的金聲玉振……深諳以文化力量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之道,濰坊用文化給城市鑄魂,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文化濡養一座城。“崇文尚德、惟實勵新、開放包容、自信圖強”,千萬濰坊人將城市精神轉化為豐厚的精神滋養,匯聚建設更好濰坊的強大合力,以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答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考題。
厚植民本望春山,枝葉扶疏蔭民生。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將發展指針始終指向人民福祉,滿足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奮力打造物阜民豐、和諧幸福、美美與共的品質民生新高地。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濰坊實踐的發展邏輯!
新派融媒體記者:高文 孟祥風 石瑩/文
圖片為資料圖
編輯:李新花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