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社區文化是社區建設的靈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升級、煥發城市文化底蘊等方面有著積極推動作用。
近年來,濰坊市大力推動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建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不斷提高基層治理效能,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創新文明實踐活動,社區文化建設取得良好社會效果,贏得居民高度贊譽,群眾滿意度、獲得感顯著提升。
文化路社區舉辦新年聯歡會。(資料圖)
打造“和順家園”文化品牌
濰坊奎文區廣文街道文化路社區有居民1000多戶。社區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通過滿足全齡群體需求,激發居民參與熱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社區黨委以“和順家園”品牌為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居民生活,通過文化書院這一載體,打造居民“家門口”的精神補給站。
精準對接資源,聯合市圖書館、區文化館等機構,引入優質課程、活動資源。與市文聯合作開設公益藝術課,與市教育局聯動打造四點半學校,實現資源下沉。通過“社區合伙人”機制,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和能人參與。依托企業盤活創客空間,開展技能培訓,形成“公益+市場”的可持續模式。利用閑置空間改造文化陣地,建設文明實踐廣場,整合驛站、職工書屋等3600平方米共享空間,打造百姓書房、友鄰閱讀角等功能區,滿足居民文化需求。
成立和順藝術團,下設合唱隊、舞蹈隊等多支隊伍,圍繞“和順”主題創作精品節目;組建“夕陽紅巡邏隊”等特色隊伍,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導、文化陪伴等服務;舉辦先進事跡分享會,交流分享調解經驗,促進鄰里和諧。
“持續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提高社區居民文明素質,共建幸福美好家園。”文化路社區黨委書記古娜說。
西南關社區舉辦象棋比賽。(資料圖)
傳承狀元文化
濰坊濰城區南關街道西南關社區因一條巷子出過曹鴻勛、王壽彭兩名狀元而聞名遐邇,被譽為“狀元故里”。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文化賦能”為引領,用文化浸潤社區治理。
依托狀元文化內涵和“狀元胡同”等歷史遺存,創新推出“德、勤、孝”社區文化三字經,大力倡導良好家風家訓文化,將勤勞、勤學、勤儉“三勤”等優良品質厚植于千家萬戶,把好家風、好家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人人講美德、家家樹新風撐起社區文明新風尚。每年開展“社區狀元郎”評選活動,評選出社區的狀元、榜眼、探花,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親子互動環節,現場氛圍溫馨催淚。
西南關社區將三間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老屋打造成“老屋茶舍”,將“和、靜、怡、真”的中國茶道精神等融入其中,創新打造“消降火氣、舒緩心情、禮讓三分、握手言和”的“老屋茶舍”矛盾調解品牌,將矛盾糾紛化解于茶桌之上,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西南關社區因地制宜建設狀元胡同民俗館、墨園文化廣場、紅色文化展廳、狀元胡同書屋、初心影院等公共文化空間,在家門口為居民提供更有品質、更加多元的文化服務資源,推出“狀元文化鄰里共讀”閱讀品牌,讓居民在共建共享高品質社區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樂享幸福生活。
花園社區鹿非馬成長中心
校家社協同育人
濰坊高新區清池街道花園社區,處于濰坊高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常住居民1.8萬余人。社區大力推進文化社區建設,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面向轄區青少年兒童,積極鏈接外部資源,建成全區首家嵌入式社區書房——超然書房,配備圖書8000余冊;開展國學經典親子誦讀,在誦讀和解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密;聯合學校、共建單位舉辦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百家宴等文明社區共建活動,惠及社區居民4000多名,打通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社區‘鹿飛馬’成長中心不僅讓孩子玩得開心,家長也可以看書‘充電’,豐富文化滋養。”居民強夢梅說。
花園社區面向轄區老年人開設老年大學,設置國畫、古箏、太極、聲樂等課程,讓老年人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組建社區藝術團、鑼鼓隊、舞蹈隊等文藝隊伍,在重要節日組織文藝演出,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今年,花園社區應廣大青年群體需求,開設青年夜校,提供瑜伽、聲樂、形體課程,豐富青年業余文化生活。
新派融媒體記者:李洪明/文圖
編輯:張興紅 馮媛媛 王維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