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當魅力非遺“邂逅”濰坊艦,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4月24日,我市非遺傳承人代表走進停靠濰坊港的海軍濰坊艦,與艦員們共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互動活動,以非遺為紐帶深化軍民情誼。
非遺傳承人與濰坊艦艦員在濰坊艦前合影留念。
走進活動現場,只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濰坊核雕代表性傳承人劉斌手持刻刀,在方寸桃核上飛轉騰挪。“核雕講究‘以小見大’,就像海軍官兵們守衛海疆的信念,在細微處見真章。”劉斌邊演示邊講解,官兵們紛紛俯身細觀,驚嘆其“鬼斧神工”。 同時,他還向艦員們介紹了《核舟記歸心》《紅船精神》等作品背后的創作靈感,并熱情邀請他們上手制作體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展位前,人頭攢動、人氣火爆。“先定位好木版位置,用小錘子輕輕敲擊,然后蘸取顏料,在宣紙上依次套印,一幅色彩鮮艷的年畫就完成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乃東向艦員們介紹道。隨后,他指導艦員們親身參與年畫制作過程,深刻感受這項古老技藝的精妙之處。“能為咱們濰坊艦的艦員們介紹我們的非遺年畫,我感到十分光榮。”楊乃東表示,“我由衷地希望艦員們可以了解、愛上我們的楊家埠木版年畫,讓濰坊艦帶上這項來自濰坊的魅力非遺走向世界。”
艦員體驗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齊秀芳的手中上下翻飛,包裹著五角星的向日葵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齊秀芳表示,作品寓意希望、忠誠、光明、堅韌,表達出她心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形象。在齊秀芳的指導下,艦員們拿起剪刀體驗剪紙的樂趣,現場的近30幅剪紙作品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就拿這個作品來說,蝙蝠叼著壽桃是‘福壽雙全’、柿子和喜鵲是‘喜事連連’、蓮花和魚設計在一起是‘連年有余’……這種借物喻義是剪紙較為常見的表現形式。”齊秀芳介紹道。
安徽籍艦員陳鑫宇在齊秀芳的剪紙展位前駐足許久,拿起一個剪紙作品,仔細端詳,愛不釋手。“這是剪紙做的生肖馬,跟我的屬相一樣。”陳鑫宇對記者說道,“每一件剪紙作品都非常精巧,讓我領略到了非遺的藝術魅力。不僅是高密剪紙,還有龍頭蜈蚣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核雕等等,這些非遺藝術都是我們了解地方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的窗口,我們對濰坊的了解更深刻了,感情也更深厚了!”
艦員們與非遺傳承人互動。
艦員近距離拍攝濰坊風箏作品。
恒盛齋糕點的香味彌漫展區,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濰坊恒盛齋點心制作技藝“甜蜜”了不少人的味蕾。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曉祿一一向艦員介紹了板橋酥、山楂蒸酥、蝦酥等點心的用料和制作方法,大家細細品嘗著松軟香甜的糕點,臉上洋溢著溫暖笑容。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集章區域,通過收集不同的套色印章,艦員們借人文歷史、地標建筑、特色美食圖案感受到濰坊的城市文化。湖北籍艦員張天佑說:“我剛才體驗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制作技藝,感覺非常神奇,與普通年畫相比更具民俗特色。而且通過剛才的集章,我對濰坊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好好感受這座城市的韻味。”
現場,市文旅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濰坊非遺與濰坊艦的這場相遇,不僅能讓艦員們感受到濰坊非遺的獨特韻味,同時也能讓傳統文化成為軍民連心的精神橋梁,為新時代雙擁工作注入文化內涵。
新派融媒體記者:馬宇琪 宋玉璐/文
宋壽爽 楊小凡/圖
編輯:平小娜 張興紅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