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空白,一種什么都不想的狀態,經常被人們誤解為走神,但一個國際團隊近日在英國學術雜志《趨勢-認知科學》上報告說,大腦空白是一種與生理喚醒水平(清醒狀態)相關的精神狀態,具有獨特的神經和生理特征。
??由法國巴黎腦研究所、比利時列日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報告說,在清醒狀態下,大腦思緒會在不同的內容間轉換。然而,有時大腦會出現沒有內容的時刻,這種情況被稱為大腦空白。
??在分析了80篇相關研究論文后,研究團隊認為,應將大腦空白視為由不同生理喚醒水平調控的認知狀態。當生理喚醒水平過高(如過度刺激)或過低(如昏昏欲睡)時,大腦可能短暫減少對外界和內部信息的處理,導致思維內容暫時“消失”。大腦空白不是認知的缺失或失敗,當出現大腦空白時,并不意味著大腦功能完全停止,而是活動的重新配置,減少大腦的感覺和認知處理。
??研究團隊發現,大腦空白出現的頻率在不同的人之間差異很大,但一個人平均有5%至20%的時間會出現這種現象。大腦空白往往發生在長時間、持續的注意力任務(如考試)結束時以及睡眠剝奪或劇烈的體育鍛煉之后。此外,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的兒童比正常人更頻繁地出現大腦空白。
??研究還指出,大腦空白與走神有明顯區別。走神時,大腦思維還在不同主題間跳躍,而大腦空白則是指沒有任何思維內容的狀態。研究團隊通過腦成像和電生理學研究發現,走神時會激活“默認模式網絡”,而大腦空白則表現為信號復雜度下降,注意力、語言和記憶相關區域(如海馬體、布洛卡區)活動減弱,這與無意識狀態下的觀察結果相似。
??研究團隊表示,希望通過將大腦空白定義為一種獨特的體驗類別,推動開展更具針對性的研究。比如,未來可探索大腦空白與冥想等狀態之間的關系,以及探索將大腦空白作為神經和精神疾病臨床生物標志物或診斷特征的潛力等。
來源:新華網
編輯:李新花 孫錦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