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促銷套路
帶偏“雙11”之路
□濰坊融媒評論員 于哲
據《新京報》報道,臨近“雙11”,市場監管總局向主要電商平臺發布《“雙11”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要求全鏈條優化促銷規則,保障活動規范、透明,嚴禁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價格欺詐等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隨著今年“雙11”的臨近,各大電商平臺再次上演激烈“廝殺”,各類促銷活動輪番登場。部分商家通過“先漲價、再打折”等操作,造成商品價格不降反升,再次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和討論。被割過幾茬“韭菜”后,消費者不禁要問:“雙11”真的帶來了更多優惠嗎?
除商品價格套路外,電商平臺會員優惠政策也是促銷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各大平臺復雜的折扣規則和不參與優惠的商品限制,讓消費者即使絞盡腦汁也難以算出“最優解”,迷失在滿減、尾款、定金、預售等令人眼花繚亂的規則中,這也成為不少消費者對“雙11”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
促銷套路多了,折扣變了味,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侵蝕到電商發展的信任之基。對此,各大電商平臺理應加大對商家的監管力度,優化預售活動的規則,切實保障消費者利益。特別是“雙11”期間,往往也是各類虛假打折、夸大宣傳、流量造假等營銷亂象泛濫之時,這就提醒相關平臺要加大管理力度,不能讓此類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頻繁上演。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最希望看到問題進入徹底的治理軌道。日前,市場監管總局向主要電商平臺發布《“雙11”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要求圍繞促銷工具、折扣展示、優惠發放、結算支付等關鍵環節,全鏈條優化促銷規則,保障活動規范、透明,嚴禁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價格欺詐等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同時,明確要求各大電商平臺要及時妥善化解網絡消費糾紛,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及時受理、高效處理投訴舉報,積極協助消費者維護合法權益,并督促平臺內經營者遵守網絡購物七天無理由退貨、產品“三包”等規定。
如今的“雙11”,活動周期越來越長,促銷方式越來越復雜,很多消費者非但沒有享受到實惠,還被平臺和商家的各種規則、玩法給繞進去了。對于電商平臺而言,持續增強透明度和誠信度才是得以長久發展的秘訣。只有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雙11”才能真正成為全民歡慶的購物節,而非一次次的消費“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