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濰坊融媒評論員 方文婷
近日,在濰坊泰華城舉辦的“脆皮青年”養生市集持續爆火“出圈”,不等“攤位”開張,康復推拿區、專家問診區、中藥療法區、中醫把脈區等多個展位前就擠滿了人,“起床困難癥”等處方簽被一搶而空,傳統中醫藥文化在商圈一躍成為“頂流”,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追捧。
其實不止中醫藥文化,用皮影戲演繹現代動畫、伴隨DJ舞曲舞獅、川劇變臉換上搞笑版臉譜……諸多非遺文化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快速席卷年輕人市場。跨界聯合與創新,裂變出更多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產品,不斷打破傳統與現代的壁壘,為傳統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好事,文化首先要傳承下來,才能在此基礎上創新和發展。但隨著一些文化產品、文化現象的爆火,不少網友開始直呼“倒反天罡”“原來我才是守舊派”。雖說這些評論大都僅為調侃,但我們仍然需要思考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邊界感問題。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把各種傳統文化“玩一遍”“試一次”“爽一把”,圖個一時的熱鬧和新鮮,而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和美學精神挖掘出來、傳承下去。
博主“江尋千(九月)”作為確山打鐵花千年來第一位女傳人,通過勤學苦練,將1600℃的鐵水打向高空,化為滿天華彩,讓鐵花綻放出獨屬于中華文化的璀璨與浪漫;博主“南翔不愛吃飯”找到一群80多歲的手藝人,一起做出了集合各時期中國元素的盒子燈,用一個盒子裝下中華五千年的絕美畫卷,讓消失了三十多年的盒子燈重新回到大眾視線;一眾留學生穿上中國傳統服飾,走上外國街頭,讓中國服飾之美跨越時空,收獲一群外國粉絲……年輕人用熱愛與堅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獲得了“新生”。
在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持續積累知識、保持理性思辨、萃取思想精華,不斷延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將“煙火氣”和“文化味”有機結合起來,讓中華傳統文化既能走向大眾、走向市場,又能保持蓬勃生命力,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