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快遞“不告而投” 不能一罰了之
□濰坊融媒評論員 趙春暉
據《工人日報》報道,12月1日,記者在濟南采訪了解到,不少消費者曾遇到快遞“不告而投”或“被簽收”的情況,這一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記者從山東省郵政管理局獲悉,今年以來,山東省各級郵政管理局已向快遞公司開具“不告而投”罰單118張。
乘著電商行業發展的東風,快遞業務也隨之快速增長,但快遞“不告而投”等行業頑疾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明明家中有人,可快遞員在沒有事先溝通的情況下,直接將快遞放到代收點或者快遞柜,導致快遞“被簽收”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此造成快件損壞、短少等情況,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今年3月1日,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實施。該辦法明確指出,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屬于違規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此次,山東省針對快遞“不告而投”或“被簽收”等問題重拳出擊,無疑給相關快遞企業和整個快遞行業敲響了警鐘。
“不告而投”看似只出在配送末端,根源其實是利益在作祟。一些快遞企業為了節省經營成本,不愿意提高快遞末端配送費,導致部分快遞員被迫簡化服務。此外,在計件制業績考核制度下,快遞員擔心影響快遞投送數量和效率,導致自己的收入降低,于是把規定拋之腦后。
要想真正根除快遞“不告而投”,還需要多方合力、綜合施治,暢通快遞服務“最后100米”。行業主管部門要創新工作思路和手段,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廣泛征集線索,加強對快遞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堅持對違法違規行為動真格,引導快遞企業加強管理,提高自我約束,把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助力快遞業健康發展。
消費者應增強維權意識,積極反饋問題,勇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快遞“不告而投”說“不”。
快遞企業更應該認識到,嚴格落實有關規定,不是為了躲避處罰的無奈之舉,實際上是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難得契機。只有敢于刀刃向內,從長遠考慮,犧牲部分短期利益,做出系統性改革,通過完善技術手段、優化服務流程、合理提升派件費、科學調配任務量、擴充快遞員隊伍等手段,牢固樹立用戶至上經營理念,用優質服務贏得消費者信任,才能讓自身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保護好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消費者認可,整個行業才能行穩致遠。
編輯:馮淑杰
一審:馮淑杰 二審:馮媛媛 三審:慈兆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