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制勝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孫瑞榮
近年來,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不斷涌現。抓好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既可以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又可以推動新興產業“小樹變大樹”。濰坊作為制造業大市,近年來持續推進本地傳統產業向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以現有“存量”換發展“增量”。
技術改造,技術是關鍵。濰坊構建起的“一二三四”工業“數轉智改”模式入選全國首批20個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數轉智改”做法入選全國首批10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培育工信部5G工廠14家,位列全省第一……足以見得,濰坊在探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不僅體現了其改造升級的力度,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濰坊工業基礎雄厚。
事實上,很多濰坊企業一直在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在傳統車間安裝上了數字引擎,流水線揮舞起了機械手臂,生產工序擁有了“智慧大腦”等,企業在原有基礎上“改”得越好,其性價比也就越高,更進一步驗證了企業在成為技改實踐者的同時,也能享受到技改帶來的紅利。
今天的技改投入,就是明天的高質量產出。這筆經濟賬,政府和企業算得一清二楚。對企業而言,技改難免會遇到困難,那么政府就需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就濰坊而言,以政策布局為工作抓手,分級分類制定行動方案,“一縣一策”“一業一策”入企診斷,實現了規上工業企業入企診斷和輔導培訓全覆蓋,而濰坊的金融機構也“錦上添花”,積極籌備針對“數轉智改”企業的特性定制靈活多元的金融服務方案,為企業提供更充足的轉型資金保障。
以“改”制勝,不僅使傳統行業煥發新生機,更讓新興產業更好成長。濰坊這座“冠軍企業之都”,一邊促成產業數字化,一邊推動數字產業化,進而實現“數轉智改”供需“兩頭甜”。
編輯:趙越
一審:趙越 二審:馮媛媛 三審: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