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盜版暗流成影視業“毒瘤”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趙春暉
據《法治日報》報道,《哪吒之魔童鬧海》爆火,然而盛名之下暗流涌動——盜版資源與侵權周邊蔓延。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一些電商平臺上,不少商家明目張膽地售賣“槍版”鏈接,標價低至0.9元;社交平臺上,“免費資源”通過私信、群聊隱蔽擴散……
每逢電影的重要檔期,正規院線之外,隱蔽角落和黑灰產業鏈上的“侵權院線”都在暗流涌動。通常情況下,上線熱映的每一部院線電影,幾乎很難逃脫被盜版、被侵權的命運。在網絡上免費或花費幾元錢能看到盜版電影,許多觀眾就會因此不再走進電影院,這樣的“拿來主義”不僅會損害原創者利益,也不利于電影行業的健康發展。
眼下,影視盜版產業已經形成從上游盜錄片源到下游分發銷售,再到違法生產周邊產品的完整產業鏈。無論販賣盜版電影與傳播“槍版”電影,還是生產未經授權的周邊產品,都明顯逾越了法律紅線,不僅嚴重損害版權保護成果,擠壓正版影視劇市場空間,挫傷創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破壞影視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削弱公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盜版產業鏈的形成與泛濫非“一日之寒”,背后既有利益的驅動,也與其違法行為具有高度隱蔽性、分散性有關。盜版資源傳播渠道復雜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讓監管很難及時有效覆蓋。斬斷盜版產業鏈,保護版權方創作成果,是推動影視產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細化司法解釋,強化執法聯動,依法加大對盜版產業鏈的執法力度,對盜版和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抬高盜版與侵權行為的違法成本。同時,加強技術手段的研發和應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追蹤盜版源頭,提高全鏈條的打擊效率。一旦發現侵權行為,立即發出警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斬斷傳播鏈,并及時與執法部門聯動,依法對侵權行為進行處理。
此外,還應該提高公眾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教育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盜版的危害性和法律責任,引導公眾支持正創,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打擊盜版、侵權,主動提供線索和證據,共同維護知識產權和社會公正,把“支持正版,抵制侵權盜版”的共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對盜版侵權人人喊打的氛圍,徹底鏟除盜版產業鏈的生存土壤。
只要全社會行動起來,就一定能壓縮盜版影視的生存空間,才能激勵原創者創作出更多、更優質的作品,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給大家提供更多優質的精神食糧。
編輯:韓佳
一審:韓佳 二審:魏慧聰 三審: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