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復活”古人
有料有趣也得有邊有界
□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于哲
據中新網報道,近日,社交媒體風行“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戰”。經AI軟件二次創作后,李白、杜甫、顏真卿、李時珍等一眾歷史名人集體亮相,以夸張的表情、魔性的語言“出鏡”解疑,再次觸動現代人的文化DNA。
最近,各行各業的“老祖宗”借助AI“復活”,以網感十足的語言向年輕人發出“靈魂拷問”。有網友調侃說:“歷史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了大腦。”AI“復活”歷史人物火起來,戳中了當下年輕人對“古今對話”的渴望。
蘇州博物館推出的“唐伯虎版回答我”視頻的點贊量突破10萬次,山東省文旅廳讓“武松”推介齊魯好景美食……這些作品通過AI生成虛擬人物,結合真實歷史背景,用現代語言解答網友疑問,受到熱烈回應。文旅部門借助技術打破文化傳播的時空壁壘,讓歷史人物成為“活”的旅游推廣大使,使文化符號更具親和力。
此外,AI技術也被應用于教育領域。濟南一位教師在教授《靜夜思》時,用AI技術生成的李白虛擬形象與學生互動,這種創新教學方式將標準化學習轉為個性化體驗,通過沉浸式互動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讓學生們興趣盎然。
近年來,AI“復活”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從讓博物館文物“動起來”到讓歷史人物“開口”,如何確保這一技術既能創新表達形式,又能堅守文化本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夸張的表演是否消解了歷史厚重感?娛樂化表達是否會扭曲文化內涵?對此,要清醒認識到,技術只是載體,AI“復活”古人的創作內容應嚴格遵循史實,歷史人物和逝者的形象、言論不應被隨意篡改或過度娛樂化。比如,某視頻讓秦始皇推銷長城瓷磚、讓屈原為粽子代言,如此“魔改”歷史人物,急功近利,毫無邊界,是對文化的褻瀆。
同時,平臺應加強對AI生成內容的審核,尤其是涉及歷史人物或逝者的內容,確保其符合倫理規范和法律法規,在追求效率與效益的同時,必須引導公眾在娛樂狂歡中保持理性,守護創作生態的純凈與健康。唯有以學術研究為根基,使技術扎根于核心內容,技術才能避免淪為曇花一現的娛樂工具,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橋梁。
站在數字文明的門檻上回望,文化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未來,如何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創新表達方式,如何平衡娛樂性與教育性,將是關鍵課題。當科技與人文真正共生,傳統文化將在數字時代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觸動一代代人的文化DNA。
編輯:平小娜 張興紅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