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男女不分” 學術不端該“端”了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宋玉璐
據央廣網報道,近日,一篇由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兩位婦科醫生發表的論文,因患者數據男女比例引發熱議。該論文名為《腹腔鏡聯合GnRH-a對不孕伴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療效》,并收集了在該院的100例患者樣本。在樣本病例中,男性患者達64例。這一數據引發質疑:男性也會得子宮內膜異位癥嗎?有網友調侃稱填補了男性沒有婦科病的空白。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兩位婦科醫生發布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論文中,收集了在該院的100例患者樣本。在樣本病例中,男性患者達64例,引發輿論嘩然。
從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中64%的男性樣本,到子宮肌瘤、宮頸癌論文里的“性別錯亂”,這些違背醫學常識的低級錯誤,不僅暴露出部分科研人員的學術不端,更揭露出“唯論文”評價體系下的種種學術亂象。
醫學研究關乎生命健康,容不得半點馬虎,但涉事論文中男性患者被堂而皇之納入婦科疾病樣本,暴露出部分醫生對學術規范的漠視。無論是數據造假還是委托代寫,本質上都是將科研當作了晉升的工具。一篇論文從投稿到發表要經過多重審核,“男性子宮肌瘤患者”這樣的荒誕表述能通過重重審核,也說明了部分期刊為追求經濟效益,已經淪為學術不端的幫兇,嚴重損害了學術公信力。
治理學術不端,需要重拳出擊。涉事醫院對作者降職、取消申報資格,期刊社辭退失職編輯,都彰顯了零容忍的決心。但我們也要看到,其背后是形式主義在作祟。醫療機構的職能是治病救人,強行要求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只會催生出更多形式主義。只有根據不同單位的功能定位分類評價,讓臨床的歸臨床、科研的歸科研,避免更多“趕鴨子上架”式的考核壓力,才能讓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浮出水面。
學術誠信是科研事業的生命線。當“男女不分”成為互聯網段子,受損的不僅是個別機構的聲譽,更是公眾對醫學科學的信任。破除“唯論文”頑疾,需要教育部門、醫療機構、學術期刊等多方協同發力,建立常態化的監督機制,讓學術評價回歸“質量為王”的本質。正如同濟大學專家所言,只有讓醫生從“為論文打工”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才能讓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向臨床實踐與醫學創新,讓學術研究真正服務于人類健康事業。
鬧劇背后,是一場關于學術價值的深刻拷問,科研事業只有告別浮躁與功利,在求真務實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捍衛學術尊嚴,敬畏生命科學,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編輯:陳曉芳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