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式“專家”坑農害農要嚴打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邵光耀
據《半月談》報道,“不用氮磷鉀,不用噴農藥,買這個莊稼生長照樣好”“我們的產品運用量子科技,對提高產量、防治病蟲害、改良土壤都有奇效”……春耕備耕時節,記者接到基層線索反映,部分所謂“農技專家”通過社交平臺等渠道“傳道授業”,有的在傳遞錯誤信息的同時,極力推銷來路不明的農資產品,一邊誤導群眾一邊斂財欺詐。
幫助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提高產量、改良土壤,社交平臺上,不少農技專家借助助農直播、短視頻科普等,推廣農業科技,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但是其中不少人名不副實,甚至有人“掛羊頭賣狗肉”。他們不過是“三五天成材”的速成式“專家”,熟悉一定的話術,掌握一定的流量密碼,用AI制作豐收場景,就敢在網上指導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
這些速成式“專家”行農業指導幫扶是假,帶貨賣產品才是真。他們的指導并不會真正幫助農民解析病蟲害以及低產原因,而是盡可能把病癥往自己的產品上靠,進而推銷缺乏質量保障的農資產品,導致罔顧實際情況,開出“假藥方”或者藥不對癥,坑農害農。
速成式“專家”的背后隱藏著一條完整利益鏈。他們打著專家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要發現一起,依法嚴懲一起。
社交平臺應該加強對農技專家的審核認證,對打著助農幌子行欺詐之實的速成式“專家”冒頭就打,凈化網絡空間。農民要強化科普學習,提高自身甄別能力,不能聽風就是雨,應結合自身實際種植情況,找到真專家、剖析真癥狀,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速成式“專家”現象的背后,說明農民對農業技術服務有較大需求,相關農技服務人才資源仍存在結構性缺口。速成式“專家”蓋過真專家的風頭,除了他們能說會道之外,就是在網絡上的聲量比較大,基于這一點,真專家也應該掌握流量密碼,用自己的實力和聲量蓋過這些騙人的“小喇叭”,真正實現助農增收。
編輯:韓佳 張興紅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