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心理咨詢變成心靈忽悠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孫瑞榮
據《法治日報》報道,近年來,由于生活壓力大等各種原因,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心理健康,主動尋求心理咨詢服務。線上咨詢因高效便捷,成為不少人的首選。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自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后,心理咨詢行業尤其是線上心理咨詢行業陷入“無門檻”狀態:一些線上心理咨詢平臺缺乏身份審核,導致大量“速成”咨詢師涌入,只管“收錢聽故事”,無法為咨詢者提供專業意見,服務質量堪憂,甚至讓不少有情緒問題的咨詢者陷入更差的境地。
如今,人們越加重視心理健康,助推心理咨詢越來越火熱。有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心理咨詢企業注冊量同比增長27.83%,而互聯網心理咨詢平臺又占據了其中較大份額。
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線上心理咨詢行業野蠻生長,除了大量的心理咨詢App和平臺,還有眾多活躍在社交媒體的“野生心理咨詢博主”。
有的從業者缺乏專業能力,只管“收錢聽故事”;有的則一味用似是而非的專業話術忽悠客戶付費,真實的咨詢效果卻一言難盡……比“消費陷阱”威脅更大的是利益驅使下的誤診風險,心理咨詢師提供的低劣服務,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咨詢者陷入更差境地。
網絡心理咨詢迅猛擴張背后,實際是圈層社交、算法推薦、焦慮販賣、流量變現環環相扣,共同誘導人們走入“寧可信其有”的陷阱。值得留意的是,在被網上各種帶節奏、賺流量的測試和鏈接惹到心神不寧,甚至懷疑自己產生心理疾病后,不少人仍選擇接受網絡診斷和網上心理治療。此外,咨詢效果難以評估、收費機制不透明等問題,也讓不少消費者遭遇了維權難的困境。
既如此,加強網絡和心理咨詢的監管與懲戒就至關重要。有關部門應明確心理咨詢機構的監管主體和監管辦法,給亂象橫生的心理咨詢行業套上“籠頭”,讓其置身于資質合規、服務規范、依法監管的科學監督之下。消費者在選擇心理咨詢服務時,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并保持理性,以輔助治療和自我調節為主,不可盲目依賴并自行“確診”“療愈”。
心理咨詢不能淪為話術表演,從業者不能坑蒙拐騙,只有從根本上凈化和規范心理咨詢行業,才能讓心理咨詢真正成為解“心病”、紓“心憂”、護安康的科學載體與干預渠道。
編輯:陳曉芳 張興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