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網絡文明的“青春之歌”
一直以來,青少年群體都是網絡空間最活躍的參與者、網絡文化最有力的傳播者,尤其當下的青少年,成長于網絡高度發達和普及的時代,同時直面網絡帶來的便利和風險。
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空間讓“人人都有麥克風”和“足不出戶盡覽寰宇”成為可能,同時,網絡空間存在匿名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點,也讓低俗色情、庸俗風氣、審丑文化和不良圈層等不文明現象,更易潛滋暗長、甚囂塵上,再加上故意迎合、隱喻、暗示等引流手段,讓心智尚在發育的青少年毫不心動、拒之門外,并非易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如今,網絡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物不在,青少年正處在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期,片面地把網絡當成洪水猛獸,對網絡躊躇不前、因噎廢食既不可取,也不現實。網絡生態和物理空間一樣,在日積月累中會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健康文明的風尚和共識一旦形成,就會春風化雨,從認知上、情感上、心理上影響、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為個人成長、家庭和睦、社會發展注入正能量。
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不是空洞的說教和被動的接受,需要青少年的理解和參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斷增進思想認同、行動自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正確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多一些傾聽、理解和交流,主動幫助青少年屏蔽不良信息,感受心靈慰藉。同時,豐富現實世界的文化產品供給,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其注意力從“小屏幕”拉回“大世界”,在現實世界擁有更加持續、真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年是社會中最有生氣、最有闖勁、最少保守思想的群體,蘊含著改造客觀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無窮力量。”要相信青少年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積極引導和幫助青少年知網、懂網,學會分辨網絡中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深刻認識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更要善于用網,讓網絡成為發掘知識的“礦場”、連接友誼的“橋梁”、休閑舒心的“港灣”,在暢游網絡中學習、享受、維護和傳播正能量,以“正氣內存”實現“邪不可干”,成為一個擺脫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滿滿正能量的人。
有一種長跑叫比拼青年一代。青少年參與網絡文明建設的過程也是擁抱時代、自我成長的過程。個人的成長不只是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淀,更在于思維認知的不斷提升與突破,對錯誤認知和不良風氣的抵制,本身就是人生成長、追求真理的重要內容。青少年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每一次真誠的呼吁、每一個善意的留言更容易被同齡人所接受、借鑒、傳遞,更容易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
6月23日至29日,濰坊舉辦第五屆濰坊網絡文明周活動,網絡文明關系千家萬戶,全社會都因以此為契機,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空間。青少年也要旗幟鮮明表達青年立場、展現青年擔當、勇做青年先鋒,奏響有朝氣、有正氣、有才氣的青春之歌,讓新風正氣不斷充盈網絡空間,不斷充實人生旅途,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通訊員:牛沐
編輯:馮淑杰 張興紅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