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今年以來,濰坊市高密市大牟家鎮通過“跨村聯建”模式,整合安家莊、北李家莊、譚家莊三個村莊,組建“安李譚新村”,以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移風易俗為抓手,正有條不紊地打造一系列富民項目,一幅“組織強、產業興、鄉風美”的振興畫卷正在持續繪就。
春潮涌動,沃野逐新。日前,記者走進安李譚新村的零農殘種植基地,嶄新的鋼架拱棚拔地而起,在廣闊的田野里延展。“目前我們正在對大棚內的土地進行平整、施肥,接下來將會在這些大棚里種植韭菜。”該村負責人宋長雷表示,零農殘基地的種植,將嚴格按照自然農法,施用有機肥,采取活水灌溉和人工除草,拒絕化肥農藥,以確保符合有關標準。“我們做了市場調查,目前已經有了銷售渠道,這些零農殘韭菜將以訂單制的方式出口國外。”宋長雷說。
長期以來,安家莊、北李家莊、譚家莊三村面臨土地分散、產業薄弱、資源閑置等共性問題,各村守著零星土地“各自為戰”,資源攥不成拳頭,問題解不開扣子。為徹底解決這一掣肘,“跨村聯建”后安李譚新村邁出的第一步便是土地整合。“我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整合了三村2100畝土地,將全部開展特種玉米種植。”宋長雷說,經濰坊市農科院評估推薦,他將帶頭栽種包括“七彩玉米”在內的4種特種玉米。
更大的變革也即將在產業鏈延伸上“上演”。村內原安李譚小學6000平方米的閑置校舍即將“變身”為特種玉米精深加工基地。“目前項目已經進入審批階段,投產后,預計年加工玉米5萬噸,生產深加工產品4萬噸,可為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并創造10余個就業崗位。”宋長雷介紹說,以前玉米只能低價出售,項目投產后在家門口就能加工成高附加值產品,產業鏈延長了,村民的腰包也將更鼓。“不僅如此,村里的閑置池塘也將充分利用起來,前期我們已經投放了4000尾草鯉、胖頭魚,計劃將其打造成為垂釣園,以實現村集體、村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長。”宋長雷說。
項目落地,治理同行。在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安李譚新村還以完善村規民約為契機,大力推行移風易俗,通過“喪葬獎補”“紅白喜事集中辦”等措施,為村民減輕負擔。新村約定喪葬獎補辦法,按照每人獎勵1000元的標準,引導新去世人員進入譚家莊村公墓統一安葬,既改善了以往墓葬林立、土地浪費的現象,又推動了風俗改革,節約了土地資源。紅白喜事方面,新村創設“孝善食堂”,由村公共食堂統一操辦宴席,為村民節約辦事成本。同時,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履約,通過婚前宣傳引導、婚中監督賀喜,倡導喜事新辦,既保留了傳統習俗的溫情,又杜絕了大操大辦的浪費現象。這些舉措不僅減輕了村民的經濟壓力,還促進了文明鄉風的形成,讓群眾在物質和精神上雙受益。
新派融媒體記者:張耀中/文圖?
編輯:邢敏 祝超
一審:韓鎮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