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暮春時節,走進濰坊高密市東北鄉社區的西瓜大棚,撲面而來是泥土與瓜果交融的芬芳。翠綠的瓜蔓間,蜜蜂嗡嗡飛舞,忙碌著為朵朵黃花授粉;肥沃的土壤里,豆粕、雞糞等有機肥料正悄然滋養著希望的果實。
這是一場發生在東北鄉的大棚瓜果生產綠色革命,東北鄉社區的瓜農們正用最傳統又最先進的方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源頭把控:有機肥料替代化學肥料
“以前種瓜,比的是誰家的化肥撒的多、農藥噴的勤,現在可比的是誰家的大棚更‘干凈’。”東北鄉社區范家村黨支部書記劉國忠站在合作社的西瓜大棚里,抓起一把黝黑的土壤向記者介紹。
今年以來,東北鄉社區以合作社為基本生產單元,從源頭上進行了一場徹底的“綠色改革”:瓜棚下底肥全部采用豆粕、雞糞等有機肥料,整個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任何化學肥料。這種回歸傳統的施肥方式,背后卻是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科學理念。
該社區聘請農業專家對有機肥料的使用進行精確配比指導,既保證了土壤肥力,又避免了傳統農家肥可能帶來的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大棚里安裝的智能監測設備實時反饋土壤濕度、養分含量等數據,讓“靠經驗施肥”變成了“憑數據管理”。
令人驚喜的是,采用有機種植的西瓜長勢絲毫不遜于使用化肥的對照組,葉片厚實油綠,抗病能力明顯增強。“土地是最誠實的,你善待它,它就回報你。”正在大棚里忙碌的瓜農老于笑著說,他的10畝有機西瓜早就被青島的客商搶訂一空了。
自然之道:蜜蜂授粉取代人工干預
在西瓜授粉的關鍵期,東北鄉社區的西瓜大棚里出現了一道別樣的風景----成群的蜜蜂在花間穿梭忙碌。這是合作社統一引進的“授粉工蜂”,每箱蜂子只需300元租賃費,就能完成3畝大棚西瓜的授粉任務,成本比人工授粉降低近40%。
“過去用坐果靈,雖然省事,但結出的瓜總有一股澀味;現在采用蜜蜂授粉,結出的瓜口感就是不一樣,甜度適中,汁水飽滿,散發出自然的清甜。”劉國忠自豪的說。
這種回歸自然的生產方式,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顯著提升了果實品質。農業部門的檢測數據顯示:蜂媒傳粉的西瓜坐果率提高了15%,畸形果率下降至2%以下,糖度穩定在12度左右,且風味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同時,東北鄉社區還建立了嚴格的授粉管理制度,避免瓜農因擔心授粉效果而私自使用化學藥劑。
“剛開始有的瓜農不放心,現在看到蜜蜂干活比人還勤快、還靠譜,都搶著要在大棚里放蜂箱呢。”合作社技術員老許笑著說。
生態防控:以蟲治蟲守護舌尖安全
在東北鄉社區的甜瓜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了更令人稱奇的現象:大棚里懸掛著許多小袋子,里面裝的是害蟲的天敵。“這是蚜小蜂,專門對付蚜蟲;那是撲食螨,能控制紅蜘蛛……”東北鄉社區管家莊村的老張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他的“昆蟲軍團”。社區全面禁止化學農藥使用,轉而推廣使用“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建立起了完整的生態防控體系。
沒有了農藥殘留的擔憂,東北鄉的瓜果獲得了綠色認證,價格比普通瓜果高出30%左右。更令人欣喜的是,健康的生態環境形成了良性循環,大棚里的害蟲天敵種群逐漸穩定,防治成本逐年下降。“現在我們的甜瓜摘下來擦擦就能直接吃,這才是真正的放心食品。”老張自豪的說。
與此同時,東北鄉社區還與高校、農業科研單位合作建立了生態農業實驗室,不斷優化生物防治技術,為傳統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這場始于拒絕化學原料的綠色革命,不僅讓傳統瓜果重獲新生,更探索出了一條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正如瓜農老許所說:“種地要講良心,好味道是騙不了人的。”在東北鄉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綠色發展理念已如種子般深植人心,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新派融媒體記者:王瑩/文圖
編輯:邢敏 祝超
一審:韓鎮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