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三夏時節的江南稻麥輪作區,金黃的麥田與等待插秧的水田相映成趣。6月6日,在江蘇農墾臨海農場內,雷沃智能農機方陣在北斗導航指引下,自主完成小麥收割、土地旋耕到水稻插秧的全程無人化作業,無縫銜接,高效推進。
無人農機“慧”種田
收獲環節,一臺雷沃谷神無人駕駛履帶機穿梭麥田,駛過之處飽滿的麥粒如金瀑般傾瀉入倉,留下一片整齊的麥茬。這臺裝備了北斗導航和AI視覺系統的“鋼鐵農夫”,不僅能自動規劃最優收割路徑,還能通過AI視覺識別系統實時調整割臺高度,確保顆粒歸倉。
旋耕作業環節,一臺搭載旋耕機具的雷沃無人駕駛拖拉機,按照提前設定好的規劃路徑靈活駛出機庫,準確進入田間進行作業,直線行駛精度達±2.5厘米。這種高精度的旋耕作業,為后續秧苗栽插提供了優質的土壤條件。
不遠處,一臺滿載水稻秧苗的雷沃無人駕駛插秧機按照預設路線平穩運行,插出的秧苗行距均勻整齊,深度均勻一致,每天能夠完成插秧60畝。“對比傳統插秧,無人農機只需要一個人擺放秧盤,節省人工高達50%,單天作業時長和作業總量提升30%。精準的行距和株距,為后期水稻通風透光、均衡生長奠定了基礎?!爆F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稻麥輪作”里的豐收密碼
在離作業現場不遠的智慧農場指揮中心,技術人員面前的智慧農場管理平臺的屏幕上跳動著復雜的數據流,匯集了無人農場田塊歷史作業軌跡和每塊地的詳細檔案,這也是指揮田間“鋼鐵隊伍”運行的“智慧中樞”。
“通過遙感、氣象等大數據及作物生長模型,平臺預測到最佳收獲期在今天。”技術人員介紹,“無人農機在作業過程中會同步將產量信息、作業質量、作業面積等數據實時回傳到平臺。結合遙感衛星和無人飛機采集的作物長勢、病蟲害信息,平臺便能進行深度的AI大數據分析,打通數據流與硬件的壁壘,生成精準的‘管理處方圖’,實現降本增效?!?/span>
智慧平臺配合智能農機,借助全國布設的60多個智慧農場,雷沃智慧農場管理平臺服務面積已超過800萬畝。充滿科技感的田野上,濰柴雷沃智慧農業正以創新為犁,以智慧為種,耕耘出農業現代化的中國答案。
新派融媒體記者:劉蒙亮/文圖
編輯:王首榮 祝超 李愛花
一審:慈兆慶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