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七十年懸壺濟世,七十載杏林春暖。自濰坊市中醫院建院之初,至今已歷七秩春秋。這七十年,是醫者仁心與精湛醫術交相輝映的七十年,是無數生命在這里重獲希望的七十年。在濰坊市中醫院建院70周年之際,《岐黃薪火70年》這本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溫情記憶的書籍,如同一把鑰匙,輕輕旋開了過往與現在的連接之門——這里有醫患之間的信任托付,有青年醫師的成長印記,也有老一輩醫者篳路藍縷的赤誠初心。這些故事,是仁術與仁心的交織,是傳承與創新的對話,更是濰坊市中醫院七十年砥礪奮進的生動注腳。自6月5日起,新派客戶端對書中的部分章節進行連載。讓我們一起銘記那些溫暖的瞬間,銘記那些為生命奮斗的身影,感受那份永恒的醫患深情。
堅守生命通道
□張瑞芳
2017年12月5日,急救中心團隊開展“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主題科普活動留念。
三年前的冬天,我來到了濰坊市中醫院院前急救科工作,當我第一次踏入院前急救科的大門,緊張、興奮與期待交織,心情五味雜陳,但我知道,這是一場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旅程,我已經做好準備,勇敢前行。在院前急救科工作的日子,每分每秒都與生命緊密相連。每一次出診,都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斗;每一次救治,都是對生命的全力守護。
2022年3月,記得一次夜班,深夜11點,“120”警報聲打破了科室的寧靜,調度中心傳來指令:一位心慌胸悶的老人急需救治。我和同事們迅速行動,夜晚的城市空無一人,只有救護車閃爍的警燈劃破黑暗,仿佛在為生命開辟一條希望之路。一路上,我們通過電話與患者家屬保持聯系,指導他們進行簡單的急救措施,同時準備好各種急救設備,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到達現場時,患者自訴口服速效救心丸后癥狀稍緩解,家屬滿臉焦急與不安。我們立即給老人吸氧,監測生命體征,進行心電圖檢查,建立靜脈通道,同時安撫家屬緊張情緒,迅速將老人轉移至救護車上,每一個動作都熟練而迅速,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扣。在即將到達醫院途中,老人突然出現顫抖,隨即意識喪失,心電監護顯示室顫。時間就是生命。在確認除顫儀充電完成后,我果斷按下除顫按鈕,除顫完成后,老人的心電圖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節律,他的意識也開始恢復。我們繼續密切監測老人的生命體征,順利送入急救中心。下車后,家屬眼中滿是感激的淚水,握住我的手顫抖地說:“幸虧來醫院了,謝謝你們,救了我父親。”看著他們激動的樣子,我的內心充滿了溫暖和感動。這不僅是對患者生命的守護,更是對我們急救工作的最好詮釋。此刻,醫護那身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閃耀著無畏的光芒,以鋼鐵般的守護之姿,抵御著病毒的侵襲,救護著脆弱的生命。
三年來,我見證了濰坊市中醫院院前急救科的飛速發展,院前急救科的蛻變令人矚目,而這一切成就的背后,離不開領導的大力支持。各級領導全力支持院前急救科的發展,在政策上,一路綠燈,積極協調各部門,為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提供便利;在資源上,不遺余力,調配資金用于購置先進的急救設備和搭建信息化平臺。去年5G信息化技術的引入,急救現場與醫院之間實現了實時、高清的數據傳輸,成了院前急救科發展的助推器。如今,救護車上配備了5G傳輸設備,如同安裝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F場,醫護人員實時采集到患者的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圖等各項生命體征數據、救治過程的影像資料,通過5G網絡瞬間傳輸至醫院。院內專家通過5G視頻連線,同步查看患者病情,指導實施更為精準的急救。優化了急救流程,實現了“上車即入院”的高效模式。在5G信息化的助力下,我院院前急救科的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大大縮短了患者從發病到接受有效治療的時間,顯著提高了搶救成功率,讓我們在與死神的賽跑中,擁有了更有力的“武器”。
醫院院前急救每一次的突破與成長,都離不開院領導的高瞻遠矚與全力支持,正是他們的引領,讓急救之路更加順暢。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以成其大。展望未來,我們有信心抓住機遇,不斷完善院前急救體系,提升急救能力與服務質量,讓院前急救成為守護生命的堅固防線。
口述者簡介
張瑞芳,濰坊市中醫院急救中心主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曾多次參加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等公益培訓。2024年在全市醫療應急技能競賽中分別獲得個人、團體二等獎。2024年在第三屆健康山東行知大賽中獲得優秀獎。
新派融媒體記者:王路欣/整理
通訊員:張亞男 藺健春
編輯:劉小麗 祝超 李愛花
一審:韓鎮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