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近年來,濰坊諸城市通過創新傳承方式,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既保留了文化的根脈,又引導了健康的新風尚。這些非遺不僅是文化的瑰寶,更是助力移風易俗、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6月12日晚,諸城市在諸城文化館舉辦“傳心傳藝傳薪火”——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諸城派古琴雅集活動。
替代陳規陋習,非遺成為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在諸城,傳統的節慶儀式曾一度被鋪張浪費所籠罩,婚喪儀式中的攀比之風盛行。然而,隨著非遺表演的引入,這一狀況正在悄然改變。東路大鼓、竹板快書、茂腔、漢王山民歌等非遺項目被巧妙地融入到節慶活動中,既保留了儀式的莊重感,又減少了攀比和浪費。諸城東路大鼓節目《移風易俗新風尚》以生動的歌詞和激昂的鼓點,唱出了群眾反對陳規陋習的心聲,每次演出現場觀眾掌聲不斷,連連叫好。
改變落后觀念,非遺成為浸潤心靈的新風尚。諸城的繩編、剪紙等非遺項目,不僅傳承了技藝,更賦予了女性新的生活力量。通過培訓農村婦女,這些非遺項目幫助她們實現了經濟獨立,改變了“重男輕女”的舊觀念。同時,諸城還將非遺融入學校課程,用剪紙教授環保知識,用戲曲傳承家風美德,讓非遺成為教育的新載體。非遺進社區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年畫繪制“反鋪張”主題,讓移風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
6月18日,在諸城市盡美小學,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課堂精彩上演。
文旅融合帶動經濟,非遺成為減少陋習生存土壤的一把利器。蔡家溝文化大集上,黑陶、柳編、草編等非遺展示和民俗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參與。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還引導他們從“面子消費”轉向文化消費。非遺產品的市場化開發,如文創產品的推出,更是實現了“以文化養文化”的良性循環。
新媒體傳播擴大影響力,非遺成為新民俗的“代言人”。諸城充分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年輕化傳播方式,打造“文化深呼吸,非遺零距離”系列視頻號、抖音號,讓非遺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這些新穎的傳播方式,不僅讓非遺更加生動有趣,還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非遺的魅力和價值。
6月23日,諸城市在興華小學舉辦“教聯體織就傳承網 非遺課點亮文化根”主題活動。
政策引導與非遺保護相結合,為移風易俗提供有力保障。諸城將“非遺傳承人”納入鄉賢隊伍,讓他們參與村規民約的制定,為移風易俗出謀劃策。同時,開展舜帝孝道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在學校開設課程、組織講座和培訓班、舉辦主題展覽等方式,深化公眾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諸城市在常山腳下金查理小鎮設立非遺一條街,成為研學旅行的熱門打卡地。
非遺助力移風易俗的核心,在于激活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社會行為。諸城的實踐證明,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非遺不僅能成為留住鄉愁的載體,更能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柔性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諸城將繼續探索非遺助力移風易俗的新路徑,讓非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新派融媒體記者:李洪明/文圖
通訊員:姜燕 別培海
編輯:劉小麗 祝超 李愛花
一審:慈兆慶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