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齊魯大地,草木蔥蘢,碧波蕩漾。在六五環境日來臨之際,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2024年山東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山東以扎實的行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展現出生態文明建設的蓬勃生機。
6月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伍其東在會上表示,2024年山東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面超額完成,山東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榮獲“四連優”,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綜合成績勇奪“四連冠”。
藍的天
抬頭可見的“山東藍”,是百姓最直觀的生態獲得感。伍其東說:“2024年,全省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72.2%,同比提升5.9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降至35.5微克/立方米,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青島等6市更是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曾經的“霧霾鎖城”逐漸成為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在沙塵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山東通過精準治理,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控制在4.1天,同比減少1.6天,讓“深呼吸”成為日常。
臭氧污染是夏秋季節的“隱形殺手”,山東以科技為矛、制度為盾,打響了一場協同治理的攻堅戰。通過強化工業源、移動源和城市面源的精細化管控,推廣低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替代,實施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臭氧生成的前體物排放總量顯著降低。2024年,全省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成效顯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2天,藍天白云的“高顏值”正轉化為百姓生活的“高幸福值”。
清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之基。2024年,全省153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79.1%,V類及以下水體動態清零;黃河干流山東段全線穩定保持Ⅱ類水質,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為94.1%。南四湖流域36個國控斷面、南水北調東線13個國控斷面以及省轄39條入湖河流水質持續全部保持優良水體標準。全省納入國家考核的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79處,其中地表水水源地54處,地下水水源地25處,所有水源地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向海而興的山東,海洋生態保護同樣可圈可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3.6%,位居全國前三,日照張北灣和東營黃河口灣區躋身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13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削減目標全面完成,48條省控以上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均值同比改善13.5%。蔚藍的海水下,沉積物質量穩定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繁衍生息,一幅“水清灘凈、魚鷗翔集”的和諧圖景躍然眼前。
山東村莊數量多、區域差異大,如何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尤為重要。山東以“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為原則,創新推出“低成本、易管護”的分散治理模式,將廢棄坑塘改造為表流濕地,讓生活污水“變廢為寶”,用于灌溉菜園、綠化村莊。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范立俍表示,目前,全省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十三五”末的31.7%躍升至68.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黃河干流、大汶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的村莊治理比例達78%,昔日“污水橫流”的場景逐漸被“清流繞村”的畫卷取代。
綠的田
在土地生態環境方面,2024年,山東1643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全部完成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土壤污染優先監管地塊管控率達78.8%,9個國家土壤污染源頭重大工程圓滿收官。更令人欣喜的是,全省連續4年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為“齊魯糧倉”筑起了一道看不見的生態屏障。
從泰山之巔的黑喉鶇到威海的萬只大天鵝,從青島的山東褶大蚊到臨沂的扁擔桿潛細蛾,山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令人矚目。據悉,全省建成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指數穩定在52.27。微山湖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年吸引游客3萬人次,壽光憑借蔬菜種質資源打造“中國蔬菜種業硅谷”,生態價值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正如伍其東所說,美麗山東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篇章。下一步,山東將協同各級各相關部門,扎實推進美麗山東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奮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讓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領域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山東智慧、山東方案、山東力量。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李新花 孫錦 賈春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