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是一種高原谷類作物,也是青海當地人的主要食糧。它是一種非常優質的粗糧,高蛋白、高膳食纖維、高維生素、低脂、低糖——“三高兩低”的特性使其具備優質食用原料的基礎。15年前,走進青海的山東,看見了青稞發展的潛力。
自2010年第一批山東援青隊伍進入青海以來,山東的援青干部、企業和各類政策用合力托舉起青稞產業。西海農桑、巴扎嗨、藏物天成、青稞物語等一系列的青稞品牌發展起來,青稞產業鏈日益成熟,走出青海,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青稞產業的發展是山東援青的一個縮影,山東與青海這兩股合力奮斗的初心,不斷交匯到了一起,這映射著山東延續了15年的援青使命,也是5批援青干部和無數山東企業為高原地區發展帶去的一片深意。
從一粒粒青稞望出去,山東的援青干部看到了青海最有特色的資源優勢:農牧業。但好資源如何轉化成好產品,好產品如何有好銷路,這是15年前走進青海的山東援青干部首先遇到的難題。比如,門源回族自治縣的冷水魚如何能“游”出高原,缺的是更加科學的養殖方式和更長效化的產業鏈條。于是,山東帶著4750萬元的援建資金,與中央、地方資金合力,建設了冷水魚繁殖和育苗基地。不僅如此,在此后3年,山東還為冷水魚搭起了從陸地“游”向海洋的“通道”,門源逐步登頂為全國鮭鱒魚最大的供應基地。在傾力援青的過程中,山東的優勢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青海的優勢,山東不僅盡力讓青海的優質資源“走出去”,還讓這份資源,走得更長、更遠。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一路走來,山東與青海的情誼,從最初的“輸血式”支援,已經逐漸發展到產業幫扶、勞作協助、項目拓展、技術支持、人才引進等“造血式”的支援。在山東的援青故事里,“實實在在干事”是很多援青干部的心聲,也是他們的行動。卓爾山位于祁連縣內,7月盛景中油菜花與雪山峽谷交相輝映,濱州的援青干部看到了這壯美景色中蘊藏的發展機會。先整治村容村貌、精修道路;再建設排水、供暖等文旅產業配套設施;并在山下修民宿、打造獨具特色的星空房,一個個大山下的小村莊從此被更多人知道。
就像如今發展成熟的青稞產業一樣,一粒粒青稞也許力量很小,但千千萬萬粒青稞就可以走得更遠;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很小,但一批又一批誠心匯聚在一起,也能讓高原生出新的模樣。支援,不僅僅是產業和資源的鏈接,更是人們幸福感的融匯,教育和醫療是魯青情誼交匯最深的地方。比如山東援建的剛察縣藏城幼兒園,不僅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設備,還會和聊城的幼兒園開展聯合教研活動;再比如山東援建的海北州首家三級綜合醫院: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人民醫院,不僅將當地的醫療條件和水平提升起來,還護送了56位先心病患兒跨越山河赴山東接受免費手術。這些共建實現了魯青兩地資源的優勢共享,更重要的是,它還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從小小的青稞到大大的產業,從一位位援青干部到一批批支援隊伍,越來越多的“山東力量”鐫刻在青海的土地上,它們會像堅韌的青稞一樣,深深扎根,茁壯成長。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張萌 孫錦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