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6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防汛抗旱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據悉,6月1日開始,我市正式進入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20~40毫米局部50毫米以上。入汛以來,全市平均降水量33.2毫米,較去年同期(14.2毫米)偏多133.8%,較常年同期(37.2毫米)偏少10.8%。
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我市實行雙指揮長制,實現更扁平高效的指揮體系,根據各縣市區特點,形成防汛備汛工作“一縣一單”,并制定任務清單。制定《濰坊市防汛抗旱工作會商研判機制》《濰坊市防汛抗旱信息報送機制》等八項工作機制,確保指揮體系高效運轉。
對全市531座水庫、278段堤防、62座水閘等各類工程和風險部位,逐一落實防汛責任人,并組織業務培訓。落實2136名縣鎮村山洪災害防御責任人,組織全市河湖長汛期履行巡河、查險等防汛職責,實現防汛責任全覆蓋、無死角。
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在全省率先完成8座小型病險水庫加固工程,實施安丘洪溝河二期、虞河下游段、寒亭區大圩河的防洪治理工程,將防洪標準提升到20年一遇,完成499座小型水庫維修養護和111座水庫水閘安全鑒定。開展防汛防臺風檢查,持續推進隱患動態清零。
全面完成全市700余處雨水情站點的檢修調試工作,推進實施山洪災害“四預”體系建設,完成白浪河水庫等4座省級試點水庫現代化矩陣建設,構建起全流域、全方位、全天候、全智能的監測預報體系。修訂完善河道防御洪水預案、大壩安全應急預案和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開展重點流域模擬推演,組織各縣市區開展實戰化演練,有效提升極端災害事件應對能力,確保預警信息直達一線。
更新市縣鎮三級防汛專家庫,建立3000余人的專業搶險隊,備足備齊防汛搶險物資,強化物資倉庫規范管理。我市有17處物資倉庫通過了省級規范化管理單位評價,數量全省第一。
持續完善河道洪水防御保障機制,構建起以重點部位為核心點、半小時路程為半徑的物資隊伍組織保障機制。推動大中型水庫與重點小型水庫實現流域區域雨水情等信息共享及防汛隊伍物資共享,全面提升小型水庫應急處置能力。以構建小型水庫長效管護機制為目標,有效實現風險轉移、資金增效與管護升級的協同提升。
為防范應對城市內澇災害,我市今年堅持“防大汛、搶大險”,全市組建18支、3126人的城市防汛隊伍,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每個縣市區、開發區至少配備1臺大功率排澇泵車,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對全市68處下沉式橋涵、10處下穿式通道全部設置警示標尺、標線和硬隔離設施,配備專人包靠和搶險救援隊伍,按照就近原則預置搶險設備。健全排水防澇體系,針對去年汛期新增的5處城市易澇點,按照“一點一策”原則,已采取工程措施全部治理完成。實施城市排水防澇項目,持續推進排水管網、排澇泵站等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新派融媒體記者:宋玉璐/文 肖雪/圖
編輯:韓佳 張興紅 賈春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