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睘H坊昌邑絲綢紡織由來已久,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在濰河兩岸“養蠶織帛”“捻線就織”。清末民初,昌邑絲綢發展到鼎盛時期,織機兩萬余臺,有“日上市三千六百匹神綢”之說,由于其絲織業多集中在柳疃鎮一帶,因此昌邑絲綢又被稱作“柳綢”。
隨著昌邑絲綢貿易的發展,勤勞勇敢的昌邑人民逐步開拓海外市場。據記載,清咸豐三年,昌邑絲綢已遠銷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代表性產品。一百多年間,昌邑人帶著絲綢“去東洋”“下南洋”“下西洋”,足跡踏遍了整個世界,許多“背綢包”的人由此定居國外,昌邑也因此成為知名的“絲綢之鄉”“華僑之鄉”。
千百年時光流轉。如今,當古老的織機聲與智能化生產設備的轟鳴交織,當絲綢織造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深度融合,昌邑絲綢正用“創新之梭”織就一幅產業發展的嶄新畫卷。
扽絲、牽機、絡籰、掏繒、創筘……走進中國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濰坊民間藝術大師”劉元勛正使用木織機及傳統工藝制作絲綢。為推進文化賦能,激活互聯網時代絲綢IP,昌邑市深挖“絲綢之鄉”文化富礦,以中國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等為陣地,將柳疃桑葚采摘季、柳疃絲綢文化節打造成文旅融合品牌,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
山東華晨彩裝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創工坊內,手繪師正在絲綢上繪畫。
近年來,昌邑絲綢產業持續向綠色化發展。在山東華晨彩裝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創工坊內,一種種耳熟能詳的中草藥經加工變成了天然無害的植物染料。該公司植物染料“青云染”系列產品以50余項專利技術,讓文化元素融入絲綢肌理?!笆掷L師以蠟染工藝在絲綢上繪畫,多以山水、花鳥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主題,大大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屬性。目前我們的文創產品年產值突破了2000萬元?!逼髽I相關負責人劉元凱說。
千年織造,千載傳承。昌邑絲綢的綿延發展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生動實踐。期待這片古老的桑園在時代浪潮中繼續孕育茂盛新枝,織就更多璀璨錦繡。
新派融媒體記者:于哲/文圖
編輯:朱明潔 張興紅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